最近,亚马逊中国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。先是有媒体曝出亚马逊将于7月18日停止为中国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,并宣布只保留海外购、全球开店、Kindle和云计算等业务,其余电商相关业务全面退出中国市场。紧接着,4月29日当天,亚马逊中国官网突然无法访问,直到下午四点才逐步恢复正常。有不少人猜测,这可能与美妆、图书等商品清仓处理导致访问量激增有关,不过官方并未对此做出明确回应。
这一系列事件让不少网友感慨万千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:两者都以电商起家,如今又在云计算领域成为行业巨头。在云计算方面,目前亚马逊AWS占据全球约40%的市场份额,其规模甚至超过微软(17%)、谷歌(8%)和阿里巴巴(5%)三家的总和。而国内的阿里云,则长期稳居本土市场首位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在国内双十一购物狂欢期间,即便面对极端高峰流量,阿里云依然能够稳定运行,而此次亚马逊中国却因一次抢购潮出现网站宕机,不免让人觉得讽刺。
回顾亚马逊进入中国的发展历程,可以发现其在本地化运营上的确存在短板。早期刚进入时,“外资电商”的身份曾经备受追捧,但很快就暴露出与淘宝、京东等本土平台相比缺乏亲民优势的问题。2010年前后,中国B2C电商格局初定,各大平台如天猫、京东、当当网以及唯品会迅速崛起,而彼时的亚马逊虽然名气不小,却始终难以适应本地用户需求。
有消费者分享过自己的真实体验:为了避免买到盗版绘本,他特意选择了自营的亚马逊下单。然而收到货物时却颇为失望——送货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快递公司,而且运输过程中书籍包装简陋,还出现了明显折痕。更令人诧异的是,当他试图在页面留下差评反馈问题时,却发现评论被直接删除。这种对用户声音的不尊重,让很多消费者心生反感,也加速了他们转向其他更注重服务的平台,比如京东。
事实上,在竞争异常激烈且变化迅速的中国电商环境中,仅靠品牌光环或国际经验已远远不够。本土企业通过不断优化物流体系,提高客户体验,以及积极响应用户反馈,很快赢得了主导权。而像亚马逊这样没有真正融入当地消费习惯的平台,自然难以长久立足。
参考来源:
- 公开报道及行业分析
- 云计算市场份额数据
- 消费者个人购物经历